随着5G的发展,其与实体经济融合日益深化,一些现实的问题浮出了水面。其中成本与性能成为最突出的两个问题:一是,5G终端芯片、模组到终端高昂的成本与5G在垂直行业应用之间的矛盾;二是,很多应用场景的实际需求是速率要求中等、性能要求中等、功耗要求中等,要求高于NB-IoT又低于5G。
在这种情况下,RedCap成为产业界应对这些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。
性能折中
RedCap剑指物联网中高速应用场景
RedCap,全称Reduced Capability NR。顾名思义,这是降低NR能力的意思,亦即对5G NR进行了功能裁剪。
那么,究竟裁剪掉了哪些功能?主要包括带宽、天线能力、最小下行MIMO层数以及最大下行调制阶数。
同时,由于5G时代超密集网络增加了参考点的数量和多样性,Massive MIMO多波束可让AoA估计更精确,以及更低的网络时延可提升基于时间测量的精度等,这些优势可进一步提升5G定位能力。
根据3GPP R16定义,5G定位能力必须满足以下最低要求:
? 对于80%的终端,水平定位精度优于50米,垂直定位精度优于5米。
? 端到端时延低于30秒。
对于要求严苛的商业用例,5G定位能力至少需满足以下要求:
? 对于80%的终端,水平定位精度优于3米(室内)和10米(室外)。
? 对于80%的终端,垂直定位精度优于3米(室内和室外)。
? 端到端时延小于1秒。
从室内定位的角度来看,5G在室内定位中不仅提供了自身的带内定位能力,还提供了融合定位能力,通过蓝牙、UWB等多种技术和定位终端的信息进行综合定位,技术间优势互补,降低综合定位成本,提高定位精度和鲁棒性。
目前,基于位置服务的融合应用业务已初步发展,包括汽车装配利用5G+蓝牙定位满足其生产定位需求,电力能源利用5G+UWB定位满足生产需求;在机场室内定位服务中,利用5G+蓝牙定位满足消费者导航以及管理者需求;仓储物流场景中利用5G+蓝牙AOA定位满足智能化物流管理。
此外,5G与无源物联网的结合。近日,中国移动携手华为推出了一个蜂窝物联eIoT技术,这是一种新型的无源物联网技术,将5G与UHF RFID进行组合应用。该技术的特点包括:
覆盖提升,站间资源协同与联合调度优化,集中式收发与分布式激励,规避读写间的干扰,以提升通信距离。在中国移动的测试中,可以实现室外200m,室内20m的覆盖。
成本与功耗的降低,极简协议栈与信令设计,降低无源物联网设备的成本与功耗。
支持亚米级定位,与基于蜂窝的5G定位技术相结合提供高精度室内定位。
使能局域/广域组网,端到端网络架构设计,拓展了蜂窝系统支持无源物联网能力,实现广域标签定位与传感信息采集。
而这些正好能够解决目前传统RFID技术面临的没有基础网络且工作距离短的问题。
相较于UHF RFID独立布设读写器,基于5G可大范围覆盖的优势,该种方案拥有更远的工作距离且能降低用户部署成本。此外,这种方案下,高精度定位能力依靠5G小基站所采用的ToA或TDoA的算法计算,标签只是起到一个信号发射器的作用。
eIoT技术的应用意味着,借助5G赋予RFID更多的能力,进一步刺激标签更快更多地应用。反过来,5G网络不再只是完成数据传输的功能,有了更多的实用价值。
写在最后
从以往的发展来看,通信技术都是一代代向前更迭,4G终将退出历史舞台,5G取而代之。虽然,相比Cat.1、Cat.4,即便在实际应用中RedCap的性能不一定更好,成本上也更高,但是这并不会阻挡业界对于新技术的探索,让5G有更多新的突破。